不管是新經濟模式還是就經濟模式,市場營銷的核心都不會改變,都是一場“捕捉用戶需求”的狩獵游戲。僅有不同的是,在菲利普·科特勒年代,營銷強調的是滿足用戶的需求,當時經典的一句話就是“消費者不是要買鉆頭而是要買墻上的洞”,而在喬布斯年代,營銷強調的是取悅用戶,所謂“體會至上”。
所以,在眼鏡店經營管理中要討論營銷時,必須要討論如何取悅你的顧客,這才是營銷的“初心”。應為營銷的核心并沒有改變,所以傳統的營銷理論依舊有效,只是這四點必須和營銷的核心目標一致,那就是“取悅客戶”。那么眼鏡店的營銷具體要怎么做才是真的貼合營銷的核心,為眼鏡店帶來可觀的收益呢?
產品:
過去眼鏡行業關于產品的注重度是不強的,以為“賣什么都是賣”,盡管現在一些企業開端注重產品結構和產品競爭力,但依然是環繞“企業”需求動身,盡力“取悅”自己而非消費者。
比較典型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毛利的過度注重,當然不是說毛利不重要,但有必要是在滿意消費者對樣式、品質、功能、價格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前提下尋求合理的毛利。例如,近幾年一些企業開端把出售重心引向功能性鏡片,但也有些企業不以為然,由于他們以為功能性鏡片的出售比較“麻煩”并且毛利也不夠。
事實上只要能夠給顧客帶來愉悅體會的產品才能把顧客的注意力從競爭對手身上拉回來。而即使顧客去到了其他門店,購買了其他產品,發現體會下降了,愉悅消失了,那么,顧客又會回來。
價格:
人們一直說“要讓顧客占便宜而不是賣便宜”,就是指定價的策略。顯然,一些企業并不善于運用定價的技巧來贏得顧客。
比如眼鏡行業推了近十年的一人多鏡,為什么收效甚微?因為顧客沒有覺得今天買下兩付眼鏡和過段時間再來買一付相比有占到任何便宜。如果你告訴顧客,今天為自己多配一副太陽鏡,體驗一下從未有過的體驗,并且只需要花平時一半的價錢!我想,客戶會欣然接受。
渠道:
眼鏡零售企業對于裝修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這個充分體現在裝修造價方面,從每平米一千元、兩千元一直攀升到每平米八千元甚至一萬元。只有身處于良好的購物環境,消費者才有呆下去的欲望,良好的購物環境是取悅顧客的一個重要因素。
促銷推廣:
眼鏡是一門小生意,適合眼鏡店的營銷推廣方式不是去報社電臺和電視臺賣廣告,而是商圈。如果連隔壁小區的老大爺都不認識你,你還想讓10公里外的客人擠公交、打出租到你這里配眼鏡?